食品伙伴网 | 食品有意思 
设为首页
从“国人海外抢购”中窥出口、内销真相
分类:专业范 文辑:每期话题 阅读(5230)  发布日期:2015-03-09  

    春节前后,从马桶盖到日本大米,关于大陆游客海外抢购的新闻屡见报端。期间的报道也颇有戏剧性,先是海外抢购的新闻刺激了部分人的爱国情怀,大骂崇洋媚外,后又有消息称马桶盖产自浙江杭州,大米则产自辽宁盘锦,接着又有专家称,海外抢购“MADE IN CHINA”也不亏,因为内外标准有别,出口的产品质量远远高于内销,甚至价格还比国内同等质量产品便宜。
 
 
    这到底怎么回事?笔者不是考证帝,不想也无从考究以上信息的真实性,但提到出口产品和内销产品质量的差别,有一些信息倒是可以共享一下。
 
    2008年闹三聚氰胺的时候,蒙牛负责人一句销往香港的奶都是安全的,惹来一片嘘声,作为出口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都知道他说的是一句大实话。出口产品和内销产品质量有别,根源在消费地所在国的质量要求与中国大陆不同,但这种不同是如何在相同的环境下实现的呢?
 
    一、犯错成本高是企业重视食品安全和质量的源动力
    出口产品一旦在销售地所在国家检出问题,退货或销毁,一批货动辄十几吨甚至上百吨,这是经济上的直接损失。国外在其官网通报,比较严重的问题中国CIQ一般会令其停产整顿3个月,这对劳动密集型食品行业来说,也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另外,行业内的影响,客户关系的维持,客户的开发,都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出现一次问题,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涉及到敏感问题,被相关的国家和地区采取“封关”等政策,造成的损失就不仅仅是企业本身,而是整个行业。
 
 
    基于后果的严重性,出口食品企业和其监管部门CIQ,在安全和质量问题上不得不小心翼翼。
 
    相反,内销的产品被官方检测出现问题,一般都是走形式般的约谈、提交调查和整改报告、象征性的罚款完事,对企业基本没什么大的影响,再加上公关之类的一些非正当渠道影响,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和监督检测结果,更失去威慑力。
 
    不同的处理方法导致企业对出口产品的安全和质量非常重视,而对内销产品往往掉以轻心,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也得不到重视,在企业很少有话语权。
 
    二、大部分出口食品的原料,尤其风险比较大的肉类、水产、蔬菜等类似于“专供”
 
    早在90年代末,肉食鸡出口产品就开始实行“一体化五统一”管理,目的是为了解决屡屡被欧盟和日本检出而封关的药物残留问题,后来类似的出口备案原料基地制度被逐渐推广,目前畜牧养殖、水产养殖、蔬菜种植,基本都实行出口基地备案管理。
 
 
    也许有人笑了,出口企业给CIQ看的很多基地,并不是企业自己的,而是种植(养殖)户的。其实这样的种植(养殖)户,因为收购价格和市场的关系,他们的目的就是给出口企业供原料,所以在种植(养殖)过程中,基本会按照出口的要求来操作。因为出口企业在采购前,会到基地取样检测,合格后确定采购,原料入厂还会再次取样检测,还有工厂的成品检测、CIQ的抽样检测,如有问题,企业会追责到他们,所以种植(养殖)户也不敢铤而走险。
 
    没有合格原料,何来优质的产品?
 
    目前条件下,要全国所有食用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都按照出口的标准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农业部规范农药、兽药市场,加强业务指导和基础数据的收集。同时,土壤资源和水资源的污染治理,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严格控制、灵活监管,真正为质量安全把关
 
    笔者食品专业毕业二十余年,一直在出口食品企业工作,大部分时间做质量管理生产管理工作,经历了出口食品生产从90年代的粗放管理到一步步规范,以致后来近乎苛刻的变化,曾经也抱怨企业不重视质量,后来接触一些内销的食品生产企业,发现其中的差距不是三年五年,而是感觉处在不同的时代。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出口备案(以前叫卫生注册)并不跟QS一样细分到那么多单元,增加单元,换换原料都需要重新走一遍申证流程,而是在分大类的基础上,由评审小组根据该类别卫生要求,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评定是否符合该大类的出口要求。取得备案证书后,在大类下产品类别的变更和增加,向直接监管部门申报即可。这样让企业质量管理人员,不是整天应付条条框框,而是把精力真正放在如何保证食品安全和质量上。
 
    同时,出口食品的检测项目,根据产品类别和销售地国家的预警要求,以及行业内的一些信息,有常规项目,也有随时变化的项目。而看到QS审查细则里那些出厂检验项目,不得不笑了!QS审查细则里还要求必须有化验室,哪些检测项目,对食品安全来说,作用有多大,不过增加相关部门一些检验仪器检定收入和化验员培训收入罢了。很多小企业的化验室,应付完检查就再也不开门的或者挪作他用。
 
    当然,出口企业大部分是规模企业,并且只有生产环节,而内销食品的生产却是千差万别,有上千人的规模化工厂,也有不足十人的小企业,还有小作坊小摊贩,并涉及餐饮和各种环节的流通与物流,完全套用出口的监管模式也不现实,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基于对行业的了解,以保证食品安全和质量为唯一目的,来制定监管办法和进行监管,才能使行业慢慢走向规范,才能减少出口食品和内销食品之间的整体差距。
 
    通过以上几点,大致可以了解出口食品为什么比内销食品质量高(仅从整体角度讲)的事实,也许从中能找出内销食品规范行业的一些办法和思路。
 
    以食品类比其他行业产品,比如马桶盖,比如儿童玩具,有专家说在日本买到中国产品也不亏,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笔者去日本的时候给家人带小礼品,也干过这种事。
 
    请点击《2015年食品热点征集话题(1)----中国大米去日本转一圈就比国内的香吗?》进入讨论页面!

本文为“食话实说”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使用请联系本网站编辑部。

所属文辑
作者其他文章

热门文辑

更多

推荐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