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食品江湖又起波澜,却原来是一缕金箔引起的风浪。由此,食品添加剂再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
2015年1月28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官网上发布关于征求拟批准金箔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函,拟批准金箔用于白酒,最大使用量为0.02g/kg,功能为其它。一时间,风声大作,媒体和网民对卫计委的质疑声铺天盖地。黄金是一种对人体没有营养价值的重金属,在白酒里添加金箔,动因何在?金箔入酒安全吗?金箔入酒必要吗?金箔入酒,迅速成为新年网络的热门话题。
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卫计委的公示应不应该?首先我们来看看我国《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办法》中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申请的相关程序。
第一步,申请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生产、经营、使用或者进口的单位或者个人(简称申请人),应当提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许可申请,并如实提交有关材料,反映真实情况,并对申请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承担法律后果。
第二步,卫计委应当在受理后60日内组织医学、农业、食品、营养、工艺等方面的专家对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技术上确有必要性和安全性评估资料进行技术审查,并作出技术评审结论。
第三步,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技术上确有必要和使用效果等情况,应当将添加剂的通用名称、功能分类,用量和使用范围;证明技术上确有必要和使用效果的资料或者文件;食品添加剂的质量规格要求、生产工艺和检验方法,食品中该添加剂的检验方法或者相关情况说明等材料向社会公开,公开征求意见,同时征求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业和信息化、商务等有关部门和相关行业组织的意见。对有重大意见分歧,或者涉及重大利益关系的,可以举行听证会听取意见。反映的有关意见作为技术评审的参考依据。
第四步,根据技术评审结论,卫计委决定对在技术上确有必要性和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准予许可并列入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予以公布。
最后,卫计委根据技术上必要性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将公告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程序,制定、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根据卫计委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说明,2014年8月,有申请人向国家卫生计生委提交金箔作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申请。根据《食品安全法》和《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办法》规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依程序组织安全性技术评审并上网公开征求意见,期间未收到不同意见。鉴于金箔作为食品添加剂的特殊性,为进一步广泛了解社会和相关部门意见,2015年1月28日,再次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卫计委的工作违规了吗?显然没有,这次公开征求意见恰恰说明它完全是遵循《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办法》进行工作的,目前工作进入了第三阶段。程序虽合法,但还存在一些瑕玼。公开的资料中没有看到证明技术上确有必要和使用效果的资料或者文件,而这却是公众最为关心的。
那么我们来看看金箔入酒的安全性和技术上必要性。
过去有“吞金自杀”的说法,有人担心黄金吃了会不会损害人的健康?其实,金箔入酒不是本次首开先河,而是早已有之。FAO/WHO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评估结果显示,金属金并不会产生危害风险,可以作为着色剂。在欧盟,金属金可用于一些糖果、巧克力的涂层,也可以作为色素用于一些酒类。在日本一些地方的特产就是金箔食品。由此可见,金箔入酒的安全性没有问题。至于吞金自杀,过去的金子大多是金锭或金块,吞下去后大多因为机械摩擦和挤压、重力下坠导致的严重消化道损伤。不吞金,你吞铁块也一样。本次征求意见中,一斤白酒中最多0.01g金,等到摄入的金能引起消化道的损伤时,可能酒精早已送你命了。
安全没问题,那么技术上是否必要?白酒中添加金箔是否有必要性,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赞同者认为,添加金箔可以增加白酒的感官性状。反对者认为,白酒就是白酒,添加金箔毫无意义。国际上大多将金用作着色剂,但本次公开征求意见中,金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功能是其它,是常用的22种功能不能涵盖的功能,亦即肯定不是国际上常用的着色。
本次征求意见的目的正是让各方有理有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而不是随意的吐槽
一件日常的食品领域的工作,演变成网络热点,说明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同时也说明了公众对食品安全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认识的不足。食品安全标准制定过程中,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充分体现了透明度。本次公开征求意见引发的争论也体现了公众参与标准制定的热情。而首次网上公开征求意见的平淡反应,提示政府机构对于影响公众的重大问题的公示不应局限在其官方网站,而应主动同影响力较大的网站进行合作,扩大公示的受众面,更全面的收集不同的意见,以便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标准。
本文为“食话实说”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使用请联系本网站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