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 | 食品有意思 
设为首页
【面条篇】中华面条起源与喇家遗址
分类:专业范 文辑:大话食品 阅读(1912)  发布日期:2015-01-28  
 
    一、喇家遗址简介
 
    喇家遗址位于中国青海省民和县官厅镇喇家村,为黄河北岸二级阶地,称为官亭盆地,海拔1780-1800米,于上世纪70年代农村平整土地时被发现。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队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开展了官亭盆地古遗址群考古研究。
 
    喇家遗址是一处由地震和洪水共同导致的灾难现场遗址。喇家遗址属于齐家文化,而齐家遗址因首次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距离喇家遗址直线距离80公里)。根据稳定同位素C14测年分析结果认为,喇家遗址属于新石器晚期,距今约3900年。
 
    在1999年-2007年的发掘过程中,遗址先后发掘了房址、广场、窑穴、壕沟、灰坑及墓葬,出土了较丰富的陶器、石器、玉器、人骨、动物骨及青铜器。
 
    2002年在小广场附近一房址(编号F20,5.5m见方)地面发现了散落的陶器、石器遗物,以及倒扣在地面上的淘碗。碗口直径140mm,底部直径55mm,高约6.0-6.3mm。在清理掉棕黄色-灰色粉沙质粘土层后,揭开淘碗时,倒扣的碗底呈现出面条状物体和附着的泥土。
 
    二、关于喇家遗址发现的面条
 
    2005年《自然》杂志简报(Brief Communications)以“中国新石器晚期的小米面条”为题,以“一重大发现重构人们对早期面条制作的记录”为副标题报道了这一考古学,特别是人类饮食文化传承的载体--面条的重大发现。这一报道在国内外考古界、食品文化界和食品科学界引起重大反响和讨论。其讨论焦点主要集中在:
 
    第一,喇家遗址和齐家文化的关系是如何证明的?

    考古学家根据文化面貌特征及所在地域的研究,认为喇家遗址属于齐家文化西部区域,在时段上属于齐家文化的偏晚时段;根据地域地层遗物和出土文物年代分析认为喇家遗址大约存在了300年。
 
    第二,面条制作于何时代,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

    通过加速器质谱测年技术对发掘遗骨(F20)的测定,以及原有的木炭测定结果,喇家遗址灾难发生的时间距今3900年。考古学家认为,原住民遗骨、遗存面条、和灾难是同一时间形成的结果,面条的时间认定也应为3900年。
 
    第三,面条是由什么原料制作的,又是如何制作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研究员等人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喇家遗址面条的制作原料以及制作方法。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挖掘面条的植硅体和淀粉粒的比对分析,以及新石器时代当地的可能存在的农作物、和食物制作的可能性判别方面。近年来在探索和模仿以小米为原料制作面条的方法,提出了喇家遗址挖掘的面条可能由小米面经挤压制作(hele tools,类似于饸饹床子)的结果。国内学者也曾对部分结论提出讨论意见 。例如,前期的讨论集中在样品取样点的代表性问题,形态判别的可靠性问题,如何排除其他谷物成分的可能性问题。据当时挖掘现场人员回忆,打开倒扣的碗时,呈现在眼前的很像是拉面。也有参与考古的人员说,“我们估计,这个面条可能是用某种简单的工具压制而成的。而” 国际的讨论集中在如此均匀、精致的面条需要高超的制作技艺或工具。甚至,有的作者还用到了“质疑‘最古老的面条’”,和“专家眼里最古老的面条‘”等标题,讨论这一发现的真实性,甚至说这是中国民粹主义思想产物,云云。
 
    三、中华面条起源与喇家遗址
 
    2014年8月上旬,笔者专程到官厅镇喇家遗址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周边遗址等地考察,拜访相关人员及部分当事人。作为出生于黄土高原、有着农艺学、食品科学、甚至管理科学专业背景,一直关注这一考古发现的笔者,一路探访考察,有几分思考与大家分享。
 
    第一,喇家遗址4000年前居住的原住民是汉族、藏族或其他民族吗?高诗珠等的研究结果认为,喇家遗址古代居民与现代汉族群体及藏缅语系人群均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当地高海拔山区至今还生活着藏族人、回族人、汉族人,当时的部落或区域是单一民族,还是多民族?因为民族种类与生活习惯有关。
 
    第二,喇家遗址位于黄河北岸的台地上,至北向南至少有三条川流,由于地形的原因,该区域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绿洲,夏天更有高原江南景色。在这一地区,起源于中国的大麦、荞麦、谷子、糜子、大豆均可生长。周边其它遗址,例如甘肃民乐东灰山已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距今5000余年大量的小麦、大麦、粟、稷碳化籽粒。喇家遗址也发现了小麦、大麦的植物遗存物。要排除人们关于面条成分的质疑,除了淀粉粒、和植硅体鉴定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三,研究者用反证法证明用谷子粉通过挤压技术(使用饸饹床子的压饸饹技术)可做成面条。但挤压技术需要工具,最少需要木器,而做饸饹床子需要木匠使用的基本工具。从发掘面条的缠绕照片看,面条成型的模具质量较高,很可能使用了铜质模具。新石器晚期有这些工具吗?因此,也有认为可能是拉面。因为,只要有面粉,制作拉面有一双手就可以了。
 
    喇家遗址面条的发现无疑对中华历史文化、史前人类饮食结构、面条起源的认识和存在的问题有重要的确证和参考意义。即使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讨论和意见,都不影响到人们对喇家遗址发现史前面条意义的认识,对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的认同,对这一发现继续寻根问底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叶茂林,青海民和喇家史前遗址的发,考古.2002,(7)
    【2】张雪莲等,民和喇家遗址碳十四测年及初步分析,考古.2014,(11)
    【3】夏正楷等,青海喇家遗址史前灾难事件,科学通报.2003,(11)
    【4】Houyuan LV、Yumei Li、Jianping Zhang,Component and simulation of the 4000-year-old noodles excavated from archaeological site of Lajia in Qinghai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4,59(5152)
    【5】葛威等,小米能否制作面条的研究:兼论喇家面条的成分,南方文物.2010,(4)
    【6】李旭正.面条之路,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7】高诗珠,中国西北地区三个古代人群的线粒体DNA研究,2009
    【8】李水城等,灰山遗址碳化小麦年代考,考古与文物.2004,(6)

本文为“食话实说”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使用请联系本网站编辑部。

魏益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教授

所属文辑
作者其他文章

热门文辑

更多

推荐区